建设和谐社会除了需要观念的转变、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引导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大力促进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建设和谐社会呼唤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培养人格和谐、学识和谐、知行和谐、身心和谐的人,需要教育者们用更富创意和实干的精神来整合各种因素,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命题的日渐深入,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成为了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高校内部的改革也亟待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西华大学校长罗中先认为,大学是一种环境。在今天新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实现和谐的人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要从教育生态、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中去加深认识;要从学校的办学组织架构、制度环境、人文氛围中体现现代大学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近年来,西华大学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培养和谐的人的办学理念,在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与之协调的机制和环境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民主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和谐西华,推进和谐教育的发展。
和谐理念:科学发展观推进二次创业
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西华大学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注意把握好规模和质量、结构与效益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学校的发展,做到了在量的扩张当中,同步实现了质的提升。
2003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一所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更名为“西华大学”,是四川省2001-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中作为惟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高校。西华大学的组建与位于上海的东华大学、湖南的南华大学、吉林的北华大学形成了教育部在新一轮高校布局调整中“四华”的格局。从最初的“川工”到现在响当当的“西华大学”,西华大学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今,西华人又面临了新的挑战: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新校区建设;如何促进学校深化改革、构建和谐。2007年被西华人定义为学校第二次创业的攻坚年。
结合学校实际,张小南、罗中先等党政一班人响亮地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以质量树品牌,以特色创优势,特色带综合,创新争一流,努力把西华大学建设成为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四川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构建和谐四川作出新贡献。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科学的发展观实践和谐育人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办学观;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人才观;和谐发展的质量观;实施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平等看待学生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人格的公平育人观;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能力的自主发展观;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观等等,并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育人体现实施,凝聚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将育人贯穿于在教师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管理等各个环节,并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乃至虚拟网络环境中。
和谐管理:发展内涵规范制度凝练特色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西华大学认识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势在必行。近年来,学校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和制度化进程。
学校以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引领学校发展内涵的行动指南,并以此为起点,变革管理方式,实行“条”“块”有机结合校院两级管理,降低管理重心,进一步明晰校院两级责权利关系,使院系拥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学术权力也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学校以用人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精简机构,定编、定责、定岗,干部能上能下,有步骤地向现代化人事管理过渡。同时,积极改革改善资源配置,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得以利用,把每一分钱和每一份资源都聚集到学校的内涵发展上、投入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学校制定完善了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管理、激励性文件300余个。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了创造性。还涌现出了朱雯、王军、杨爱华等一大批省级师德标兵;黎亚元等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学校还制定出了四川省最优惠的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对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同时,明确规定,高职称的教师必须承担有科研项目。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课题也接踵而至。
环境引人、事业留人,培养树人,西华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性循环的态势。
和谐文化:科学与人文并举
西华大学以“求是,明德,卓越”为校训,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求是是天道,明德是人道,卓越是追求、是创新。其体现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也体现了做事志在一流、做人止于至善、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理念和内涵,是大学使命和本质的一种表述。
在西华大学的领导看来,校园文化应是以学术、进取、高雅文化为主导的多种健康文化的统一体,一二课堂的互补和互动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和氛围。要在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中让师生员工去思考、理解、感悟,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同时,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把一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建筑设计比赛、机器人足球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汽车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可喜成绩,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连续八年获得全国先进。在校内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素质学分,为学生就业提升了新的素质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培云、周君亮、马国馨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郭慕孙、宋振骐等经常作客“西华讲坛”,让西华学子品尝科学文化大餐。从校园环境的构建到学术氛围的营造,无不体现西华大学在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苦心与匠心。
和谐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大学应该怎样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这是西华大学长久以来的思考。
早在1995年,学校就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战场,调整和整合学科专业,在强化特色突出优势的基础上,拓宽了以工为主的学科设置,并组建、发展了一些新兴、交叉学科,有效地解决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并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大实践性环节,把学生的创新实践纳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
如今,西华大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了《西华大学学生科技工作纲要》,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学生创新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投入10万元以上作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以奖励学生在校期间所从事的科技发明、学术论文撰写和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在西华大学的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办法中明确规定,科技创新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双倍的奖励,而且还可以获得一定量的创新学分。
除此之外,学校还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积极支持学生发扬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西华学子卢小旭,进校时因对音乐的爱好,在学校的帮助下他在大一时就组建了“数码音乐”网站和“数码音乐”工作室并多次在国内大赛中获奖。现在,卢小旭已经受清华大学出版社特邀成功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数字音乐高校教材《MIDI技巧与数字音频》,并被喻为我国数字音乐先驱,在书的扉页上卢小旭专门写上了感谢母校为她成才所作的贡献。而被世界知名软件企业微软公司连续四次评为微软中国区“最有价值专家”且年龄最小的梁振则称是西华改变了他的命运,在校期间,学校不仅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特殊的培养计划,并为他创建了专门的实验室。目前仍在西华大学就读的大四学生梁振已经成为了微软的正式员工。
西华大学全面的素质教育、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开放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
和谐人才:实干、创新,毕业生备受青睐
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结构性矛盾”。但让人意外的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僧多粥少”的今日,西华大学毕业生却能“走俏”职场,学校就业率持续高位,形成了供(学生报考)、需(毕业生就业)两旺的局面,让各界教育人士为之侧目。
在就业工作上,西华大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市场,校企合作开展实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就业指导和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组织人员分赴“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就业市场调研,为毕业生收集各类需求信息。目前该校已建立3000余家用人单位信息库,在成都、珠三角洲、长三角洲等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此外,该校是全国19个空军国防生的培养基地之一,是从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军队飞行员的50所试点院校之一。
在近几年西华大学举行的专场招聘会上,来自长虹集团、中国电子科技第十三研究所、奇瑞公司、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四川航天总公司,攀钢集团、富士康科技、香港新科集团、苏州绿点科技等著名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学校的“常客”,每年为学生们提供3~4千个优厚的就业岗位。
在高校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西华大学却有这么多名企主动进校招贤纳才,这对于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来说殊为难得。多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众多企业负责人、不少HR评价西华学子时都称,“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企业后上手快、实际操作能力强。”据该校学生就业处处长赵琪介绍,今年,该校的毕业生持续走俏,与往年同期相比,签约学生大幅上升且知名企业在校招聘人数有明显增加,机械制造、材料成型、汽车制造、电气工程、水利水电等专业需求持续攀高。西华学子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市场上树立了西华的品牌,成就了西华招生和就业“出口畅,进口旺”大好局面。
(文/高倩 汪玲)